銘記苦難歷史 汲取前行力量
——寫在第八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之際
1937年的今天,日軍攻破南京城,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審判(日本)戰犯南京軍事法庭”查證,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大規模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19萬多人;零星屠殺有858案,屠殺約15萬人。日軍屠殺中國戰俘與難民總計30余萬人。
2014年2月27日,中國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84年后的今天,是第八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一天,凄厲的警報聲將再一次作為整個國家的背景音長鳴。
以史為鑒,國弱則民被欺。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負一層展廳內,有一整面墻上掛滿了幸存者的照片。每位在世在冊幸存者的照片后,都有一盞燈照亮,當幸存者離世后,燈光就會熄滅。
84年歲月流逝,今年又有11張“面孔”由明轉暗:楊翠英、蔡麗華、李如富、陳文英、戚振安、金同和、馬繼武、徐家慶、黃劉氏、傅兆增、馬秀英……登記在冊的在世幸存者僅剩61人。
國盛則民強,國弱則民孱。這段苦難的歷史是整個民族的記憶,只有牢記歷史、以史為鑒,才能不斷開創新時代歷史的新篇章。
珍愛和平,新時代新主題。
“銘記”“勿忘”“和平”……一個個溫暖的字眼出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留言簿中,自2014年作為國家公祭儀式固定舉辦地后,紀念館每年的參觀人數超過百萬,留下海量參觀數據,也記錄下參觀者對歷史的回望、對和平的渴望。
2019年至2021年,紀念館共收到觀眾留言221939份,其中境外參觀者留言1564份,許多觀眾寫下了肺腑之言。紀念館對22萬多紙質留言進行了系統梳理,發現“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成為留言最多的主題。
這段歷史,勾連著你我的過去和未來,經歷的傷痛和不屈的抗爭會時刻提醒我們:這強大,來之不易,這和平,來之不易。
無論未來將向何處去,和平與發展將是永恒主題。
使命擔當,實干興國興企。
“鐺、鐺、鐺……”每天早上八點半,江東門的鐘聲總是準時響起。即使受到疫情影響,但是紀念館線上(官方微博)的撞鐘儀式從未暫停過。12名觀眾,撞響和平大鐘13聲,寓意對30萬死難者的追思和對和平的祈愿,牢記12月13日,勿忘國恥。
體會過民族危亡的切膚之痛,更能深刻理解國家強大對于普通百姓的深遠影響。
經歷過落后經濟的剝膚之痛,更能深刻明白企業高質量發展對于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意義。
今年恰逢建黨100周年,歷史的紅船穿過了悠悠歲月,距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進了一步,作為時代的弄潮兒,奮發圖強為“十四五”開好局,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積極作出貢獻。
撰稿:徐曉蕾
編輯:秦建華
審核:秦建華